“我国旧教育是理论和实际脱离的教育,过去办高等师范教育的成为‘天神’,对中学有不屑于知道之感。所谓‘大而不师’、‘中而不附’,就是说师范大学并不师范,附属中学并不附属。这既没有了解师范的重要性,又没有了解实习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今天要求理论与实际的一致性,既学与用的一致性,就必须要求“天神”下降,到中学去。
------王自申《<华中高师>出版要做些什么》
教育学作为我校重要学科之一,相关的教育实习在我校各历史时期都深受重视。我校教育实习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习形式,力图培养学生满意的优秀人民教师。
一、华中大学时期的教育实习
教育学院作为华中大学的三大学院之一,设有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3系及体育组,旨在培养中等教育优秀师资。1938年,受战争影响,华中大学决定西迁,并先后在桂林、喜洲坚持办学。抗战烽火,弦歌不辍,在滇期间,华中大学教育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和音乐专业,主要培养国文、英文、历史、地理、数学、化学、生物及音乐等学科的中学师资。
华中大学教育学院黄溥院长不仅重视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培养,也积极创造条件锻炼师范生的授课能力。杨应康在《华中大学迁喜洲始末》一文中回忆道:“1940年,私立大理五台中学新校址建成并搬迁完毕后,华中大学的教师和学生直接参与五台中学的授课,并将五台中学作为学生教育实习基地。”华中大学教育系三、四年级学生吴再兴、彭树芳、杨庆生、吴能定、刘荣生和周子贞等人作为五台中学开办后的首届教职员参与了学校英语、地理、历史等课程的教授。在华大师生英语教学的帮助下,五台中学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改变了学校封建闭塞的状态。
1941年,五台中学全体师生在旧校舍前合影
二、中华大学时期的教育实习
中华大学文学院下设教育学系,必修课程含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育史、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等课程。教育学系附设师范专修科,必修课程有教育概论、中等教育、小学教育、教育行政、教室管理、教学法等。学校设有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每年教育学四年级学生会在附属小学参加为期两个星期的教育实习。教育实习将教育学专业空洞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教学中实验并发掘教育理论的价值。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期间除了教学也担负主任和各级训导员的职务,实习学生全权负责班级各项事务的运转,学生的教育行政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中华大学教育学系1937级教育实习团附小实习报告书
三、中原大学时期的教育实习
1949年12月,中原大学教育学院、财经学院成立。1590年1月,政治学院成立。学校开始由战时教育向专业化、正规化的教育进行转变。这个时期,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不足的问题凸显出来,为此,中原大学以研究室为基础,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了对青年干部和教师的培养。
1948年12月,中原大学迁往开封,不仅便成立了研究部(四部)。研究部的主要机构为政治研究室,研究室的主要任务与目的是组建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科学术发展史》中的记载:中原大学从1948年起,从优秀学员中选留研究生参加研究室学习与工作。财经学院、教育学院等都采取这一措施,组建与扩充教师队伍,先后从毕业学员中,挑选了100多名优秀学员进入研究室学习。研究室对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是在教员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一方面让研究生在教学实习中接受锻炼,在培训后能够担任教学工作。研究生在扎实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需要担负助教(辅导员)的工作,通过收集学员思想情况帮助主讲老师了解并改进教学效果。研究室有计划的安排研究生(助教)试讲,由指导教师审听并帮助辅导,在专任教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助教)走上讲台,在实践中练兵。教学实习须反复多次,从本课程教学小组到教研室再到队,组织多次试听观摩,听取各方意见,反复改进,并进行系统的阶段性总结,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站稳讲台。
1951年8月16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中原大学在教师培养中所做实践与探索为学校后期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950年9月1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全体师生合影
四、华中师范学院时期的教育实习
1951年8月,私立华中大学改制公立。1952年11月,公立华中大学更名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位师范。1953年10月,学校升格成为华中师范学院,成为中南地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培训中南高等学校师资的综合性师范学院。在师范教育的政策指导下,学校加大了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师范生的成长。
1.规范实习制度
1952年12月6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召开了全校各党派、团体、行政单位、教学小组、系科负责人、学生参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将教育实习作为每个师范生的必修课程。秉着“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原则,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于1953年5月制定并颁布实施《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教育实习工作计划》,要求学生通过观摩教学,了解中学、师范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并通过试教初步获得教学技能。实习习生参加教育实习的主要任务有:听取实习学校的各种报告,阅读学校各种有关文献表册,研究教学分析教学,进行教学,研究班内学生,课外工作及参观。
1953年,学校与武昌、汉口两镇的一些师范学校及中学合作搭建了应届毕业生教育实习基地。同时,学校成立教育实习指导委员会,负责教育实习的研究、规划、检查和总结工作。5月25日至6月4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即将毕业的首批两年制师范生前往各个基地进行实习锻炼。
1953年12月25日《华中师院》第46期第3版
2.细化实习任务
1954年,学校在已有基础上对教育实习工作做了更细致的安排,《华中师范学院1953学年度下学期教育实习计划》中规定:1954年的教育实习时间增加到四周;由教育实习委员会和各系实习队负责实习工作的领导与组织;实习生须进行听报告、制定教案、观摩课程、试教、分析评议、批改作业、见习班主任工作、撰写实习日记等任务;学院拟定《实习成绩考察试行办法》,由实习指导教师、原任课教师、原班主任试行评分。
1954年5与20日《教育实习快报》第2期
1955年5月26日,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科班主任实习小组与实习学校学生合影
1959年6月,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实习组云梦县小学教师短训班全体同志合影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招生。1981年3月26日,学院1977级教育实习动员大会在大礼堂召开,这次实习是“文化革命”之后第一次完全正规实习,对学校意义重大。在陶军副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对实习工作进行了提前部署与缜密安排,1173位实习生在武汉市、随县(今随州市)、襄樊(今襄阳市)、枣阳、宜昌五个县市的五十多所中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1977级学生教育实习动员大会
“叮叮叮......”铃声一阵,余音缭绕。踏着淸脆的铃声,一位中文系实习生大步登上初一(八)班的讲台。随着一声“起立”,全班整齐地站起。实习生扫了教室后排一眼,只见我院教育实习检查团和沙市二中的领导十多人,像小学生一样毕恭毕敬地站立着,静候值日生发布“坐下”的命令。其中有我院副院长杨平同志、教务处副处长陈吉坤同志、中文系系主任王庆生同志,以及政治、生物等系的领导同志。他们挤坐在窄窄的板凳上,目不转睛地注视实习生的教态和板书,聚精会神地观察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他们各自捧着课本,也与学生一道听从实习生的指挥,或默看课文,或眼望黑板,并且且还做了听课笔记。那专注的神倩,丝毫不亚于前面的“红领巾”;其谦恭的神态,一点儿也不像检査团的领导,俨若是虚心求教的学生。
------李祖超《教育实习一瞥》
(1981年12月9日《华中师院》273期第2版)
教育实习课堂
教育实习办板报
教育实习经验荟萃
1981年4月,随州一中教育实习老师指导备课
3.推动实习改革
1985年6月,学校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教育实习改革研讨会。会后,学校实施教育实习改革,具体改革措施为:(1)在实习教育的管理上充分发挥各系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实习期不少于6周的前提下,由各系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自行安排教育实习。(2)为了适应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需要,实习生除了分配到普通中学实习外,须有20%左右的学生分到职业中专、中师实习。(3)改革过去单一的实习形式,采取多种形式实习,如委托实习、勤工助学等。(4)实习内容增加教育调查与研究实习,培养学生调查分析与研究能力。
1985年6月,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研讨会
1985年11月29日《华中师大报》第388期第3版
教育实习,既是联系师生的桥梁,也是检验教师水准的标尺。站上三尺讲台,面对学生热切的眼光,师范生能真实的感受到学生对理想的希冀,对远方的渴望。教育实习如同一场洗礼,让象牙塔里稚嫩的师范生快速的感受到身份转换带来的冲击,意识到担负教育重任需要具备的勇气、责任与能力。如今,随着教育实习的不断发展,教育实习不仅仅是我校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成为我校弘扬先进教育理念,开展教师教育研究,实现校内校外导师对接的重要途径,一批批师范生将在教育实习的历练下,蜕变为学生们心中“敬爱的老师”!
(作者: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