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中国的师范教育支撑着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我国师范教育的三大源头为南洋公学师范院(1897)、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2)和通州民立师范学校(1902)。1904年我国近代第一个高等师范学校法规《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优级师范学堂应各省城各设一所,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翘楚。华中师范大学是何时、为何、如何发展成为师范类院校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学校师范性质的由来。
一、变身公立 定位“师范”
1929年9月,私立华中大学设立教育学院,学院分设教育原理、教育心理、教育行政及体育组,以培养中等教育师资为宗旨,学院拥有薛世和、丁克生、安德生、韦卓民等资深教员。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教育部明文规定“不许任何私立大专学校办教育系和教育学院”,韦卓民校长亲自拜访国民政府要员陈立夫,并向他陈情,才使教育学院能够一直开办到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根据《教育部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的内容,教育部决定并委托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接办私立华中大学,并将其改制为公立华中大学。1951年8月16日,私立华中大学改为公立。
华中大学韦卓民校长与学生们
中南军政委员会改私立华中大学为公立的文件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的方针与任务中,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马叙伦部长提出“以各大学现有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系和个别的文理学院为基础,加以调整,向着每一大行政区办一所师范学院,每一省或每三省办一所师范专科学校的方向发展,分别培养初高级中等学校的师资”。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选中了我校前身之一的私立华中大学 。1951年12月26日《教育部关于1951年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的总结报告》中,将华中大学处理的结果明确为“改公立后逐渐调整为师范学院”。当时,教育学院院长黄溥已是华中大学副校长,以私立华中大学教育学院为基础组建一所师范院校已然不成问题。
二、依照布局 院系调整
1952年5月,《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的调整方案》出台,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华中大学“由原华中大学与湖北教育学院合并组成,广西大学生物系并入”。
1952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由私立中华大学在调入中国文学系、化学系、教育系学生70人,其中中文系学生改为师范生待遇;由湖北教育学院调入教育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戏剧系、俄文系学生339人;由广西大学生物系调入学生29人。华中大学经济商业系的学生调入武汉大学,外文系英文组的学生调入广州中山大学,地理组的学生调入河南大学。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院系来源及变更 |
1952 |
私立中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化学系、教育系学生共70人 |
并入 |
公立华中大学 |
湖北教育学院教育系、中国语言文学系、数学系、物理系、体育系、美术系、音乐系、戏剧系、俄文系学生339人 |
广西大学生物系29人 |
华中大学经济商业系学生 |
调入 |
武汉大学 |
华中大学外文系英文组 |
广州中山大学 |
华中大学地理组 |
河南大学 |
1953 |
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图画制图和音乐专修科学生共54人 |
并入 |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
平原师范学院历史系7人 |
南昌大学师范部俄文科、文法学院教育系学生共24人 |
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部分师生 |
随着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私立中华大学部分院系、湖北教育学院、广西大学生物系等并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华中高等师范学校一年来的工作总结》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学生由800余人突然增至2400余人,教职工由200余人突然增至600余人......从大学到附校已达5000人左右。”1952年10月8日《人民华大》记载到:“学校床铺不够用,大部分学生睡在地板上”。
三、三次易名 渐入佳境
校名1.0版:
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师范工作会议讨论并在原则上通过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草案》第二条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分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两类。“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是师范学校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过渡称谓。
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的文件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校章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师生在校门口合影
1952年10月,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成立。自11月1日起,撤销华中大学、中华大学、湖北教育学院三校校名及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华中大学校校名的撤销意味着学校完成了从性质到名称的“师范教育”定位。
1953年,又由广东省海南师范专科学校调入图画制图和音乐专修科学生54人,平原师范学院历史系调入学生7人,由南昌大学调入师范部俄文科、文法学院教育系学生24人,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调入部分师生进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校名2.0版:
1953年5月29日,《教育部关于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计划》在政务院获得批准,计划将“华中高等师范学院”直称为“华中师范学院”。1953年10月24日,教育部联合发布第199号文件《关于统一规定各高等师范学校校名的通知》,《通知》提出将“中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为中南地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培训中南高等学校师资”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教育部定名“华中师范学院”的文件
刘介愚书记与师生于昙华林华中师范学院校门合影
校名3.0版:
随着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多,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交往日益频繁,1985年7月14日 ,学校向国家教委呈报《关于要求将我院改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的请示》,并在8月15日收到了国家教委同意我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的批复。9月7日,全校召开庆祝首届教师节暨更改校名庆祝大会。11月20日,中原大学的创始人之一、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亲自为我校提写了校名。
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校名
1985年8月5日,国家教委关于华中师范学院更改校名的批复
学校庆祝第一个教师节暨更改校名大会
至此,我校完成了三次易名,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试验区、免费师范生“一本三化”培养模式、成立教师教育学院等师范教育发展举措的不断践行与完善,我校逐渐壮大成为特色鲜明、引领中南的高等师范院校。
注:文章部分引用马敏、黄晓玫、汪文汉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校史(1903-2013)》中的内容。
(作者: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