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华大故事 > 正文

解密“西人华语训练所”

——华中师范大学最早的对外汉语教育

编辑:档案馆(校史馆)时间:2019-01-17

20世纪初,伴随着教会以及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壮大,北京、上海都出现了针对传教士和外国人的华语培训学校。华中地区的传教士来华中地区之前都会在国内或者北京、上海的华语培训学校进行华语训练。然而华中地区的语言和华北地区、江浙地区迥异,为了方便了解华中地区的社会文化、开展传教工作,武汉地区的教会协作,在汉口怡和村路德会神学院创办了西人语言训练班,于1946年11月1日开学。

位于北京的“华北协和华语学校(North China Union Language School)”旧楼

汉口怡和村路德会神学院(图片摘自王汗吾《汉口协同神学院往昔》)

华中大学是1924年美国圣公会、英国循道会和伦敦会在华中地区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与各教会来往密切,在西人语言训练班创办之初,给予了行政和教学方面的帮助。

1947年2月30日,因西人语言训练班离华中大学太远,不方便华中大学教师前往上课和使用图书馆,华中大学开教务会议讨论新校址。同年3月,西人语言训练班在华中大学内开办分校,除另聘专人教习华语外,由华中大学教员给予中国文化各方面的演讲。

1947年6月23日,韦卓民邀请武汉各教会代表开会,提出希望各教会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援助。之后,在各教会的财政援助下,华中大学将原鼓架坡后门旁边的一排平房修整,作为西人华语训练所的校舍,并将新建成的教学楼的大教室借于训练所上大课使用。至此,“华中大学西人语言训练班所”成立,薛世和任所长。

西人华语学校的校舍

《华中通讯》1947年复员后第1卷第1期

西人华语训练所的学生在华中大学取得了学籍,又经华中大学校务委员会的批准,允许学生佩戴华中大学校徽、可使用华中大学图书馆,西人华语训练所虽然在经费、行政、教学和其他活动方面都还是独立的,但是其实已经成为华中大学的组成部分。

《华中通讯》1947年复员后第1卷第2期

西人华语训练所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华语的运用知识及对中国生活、文化的鉴赏能力。课程分为语言课程和文化课程,语言课程分为若干单元,每单元有相应学分。文化课程由华中大学相关院系指定的老师教学,学分按照华中大学规定获得,每学期每周1小时的讲座或背诵(2小时课前准备)可得1学分,课程结束后需要考试。正常的课程的学习需要4年时间,但是鉴于传道士一般没有这么长的时间学习,所以变通成至少满一年时间,剩下的课程可由华中大学提供或认可的老师指导完成。

西人华语训练所的学生来源于各教会,有圣公会、宣道会、英国循道会、伦敦会、遵道会与复初会等,学生职业丰富多样,有传教士、教员、退伍军人、汽车运输人员、领事馆人员、医生、护士等,华中大学的美籍教师席珍珠教授也是该校成员。学生入学需要有各教会的推荐介绍,最后由薛世和所长核实相关信息并批复后方可入学。

西人华语训练所的学费相对于北京上海的华语培训学校较便宜,合作的教会学生学费11.2美元/每学期,其他教会的学生学费稍贵一点,15美元/每学期,另外收注册费1美元/每人。每年注册学生人数不定。

1948年-1949年西人华语训练所名单

西人华语训练所学生顾汝德先生(1948年)

华中大学英文系美籍教师席珍珠教授

西人华语训练所教学方法是当时流行的直接法,即老师与学生直接用华语对话、练习。聘请的老师多为武汉地区有教授外国人华语经验的中青年老师,因为很多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时间分散,多选择一对一教学,所以老师人数很多。1948年6月的年报上显示当时有老师22人,荣誉教师4名。这四名荣誉教师分别是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讲授中国文化)、石声淮(讲授中国历史)、教育学院院长黄溥(讲授中国教育)、华大教员陶吉亚(讲授中国地理)。

《华中通讯》1948年复员后第3卷第1期

除了课堂教学,西人华语训练所还有户外的语言锻炼,1948年夏季,薛世和亲自带领6个教师18名学生到庐山进行华语训练。

西人华语训练所在招生、管理、教学、实习方面日益完善,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87人。虽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薛世和回国,西人华语训练所停办,这段历史也被尘封,但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最早的对外汉语教育应该确定无疑。

(作者:王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