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华大故事 > 正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记华中大学学生社团及其爱国运动

编辑:档案馆(校史馆)时间:2019-01-11

又逢一年“九一八”。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馆君将带领大家回顾我校前身之一华中大学的学子为抗日救国、反对内战而建立的进步社团及其组织的爱国运动,以此警示后辈不忘国耻,将华大先辈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发扬光大。

1924年9月8日,我校前身之一华中大学在武昌原文华大学校址上成立。华中大学是一所教会大学,但也深受进步思潮的影响,革命火种在师生中一经传播,便成燎原之势。在华中大学地下党的领导下,华大学子不断组建进步社团,发起一场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

一、创校之初,动员宣传,播撒革命火种

创校之初,华中大学以西方宗教神学思想为主导。但随着马列主义在我国的不断传播和发展,进步思潮开始深刻影响着华中大学的青年学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社会科学系1934届毕业生霍恒德(化名何伟)。他在华中大学读书期间,大量阅读进步书刊,与同学研究马列主义政治问题。同时,以汉口“生活书店”为阵地,团结进步人士,组织秘密读书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进步学生,为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伟(1910-1973),河南汝阳县(今汝南)人,原名霍恒德。1934年毕业于华中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4月至1964年5月任河南省委第二书记,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5月任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等职务。

二、抗战时期,西迁途中,宣传抗日救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蔓延到武汉,华中大学被迫西迁,于1937年8月抵达桂林。1938年圣诞节期间,日军频繁轰炸桂林,学校被迫继续西迁,并于1939年4月抵达大理市喜洲镇。西迁途中,虽然办学校件艰苦,但华中大学学生依然斗志昂扬,爱国热情高涨,积极宣传抗日、民主、救国思想,组织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创办了《苍洱半月刊》、《华大桂声》、《华大滇声》(韦卓民校长亲自为《华大桂声》、《华大滇声》题写了刊名)等期刊,并开展了《放下你的鞭子》、《游击队之母》等多场义演,使临时校区成为当时西南地区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

华中大学在桂林办的《华大桂声》

华中大学在喜洲办的《华大滇声》

三、重返武汉,组建爱国社团,发展地下党员,反内战反迫害

1946年4月,华中大学启程返汉。此时,国民党的剿共活动愈演愈烈,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学校进步学生组织了大量爱国社团(如下表所示),其中“苍海文汇社”和“野火社”是华大学生运动的火车头,也是华大社团的重要组织者。此外,“朝华社”“心声社”“友联社”等都是华大颇具影响力的社团,以壁报的形势宣传和报道社团的活动,开展学生运动。

注:表格引自剑琴《私立华中大学的社团活动和学运》(《武汉文史资料》,1997(1):166-170。)

“苍海文汇社”在公书林开会

“苍海文汇社”主办的《苍海》第三期(1948年5月30日)

“野火社”同学合影

华中大学进步学生组建的爱国社团,在校内,积极出刊揭露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罪行,抨击反动势力迫害爱国青年学生的事实和经过,并多方奔走,竭力营救;在校外,自发声援全市乃至全国被国民党迫害的进步人士和爱国学生。

1947年6月1日,武汉大学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华中大学学生闻讯后,群情激愤。图为华中大学学生参加游行示威的队伍。

这一时期,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华中大学校园内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地下党员,如张敏、李丽华、易声龙、尚嘉齐、陶汉芬、罗谦恕等,他们在地下市委领导下,建立了党支部,组织了全校社团各种政治活动。除了参加全国性的爱国学生运动外,在校内利用社团形式,团结广大爱国青年,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和校内腐败现象,起到了很大作用。

华大地下党领导人之一张敏

华大地下党支部书记易声龙

华大地下党领导人之一尚嘉齐

华大地下党员陶汉芬

华大地下党支部委员罗谦恕

四、武汉解放,重获新生,华大学子与国同庆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全市欢腾。华中大学师生纷纷走上街头,迎接雄赳赳气昂昂的解放军部队。至此,华中大学及其学生社团开始迎来了新的曙光。

华中大学历史系学生地下党员陶汉芬在街头教唱《解放军来了》

华中大学英语系1947级学生张宛蘅代表市学联向解放军献旗

华中大学学生给进城的解放军送茶水

武汉解放当天,华中大学学生上街庆祝并在街头演出宣传解放军和人民关系的《朱大嫂送鸡蛋》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华中大学建立的进步社团及其组织的学生运动,在民族存亡和家国动荡之际竭力奔走呼号,关注时局、传达战况,反对迫害,培养地下党员,保存革命火种,体现了华大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代代华大学子前赴后继,甘为国家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其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刚毅不屈的革命斗志被历代华师人不断传承,逐渐形成 “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

(作者:程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