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华大故事 > 正文

“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校歌诞生记

编辑:档案馆(校史馆)时间:2019-01-11

“南湖浪涌,桂香灵动,百年求索路,桃红李白映苍穹……”对华师师生来说,这悠扬动听的旋律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可知这校歌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事实上,我校校歌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下面,就请听馆君为你细细道来。

一、八十年代,迎华诞启动征集

1983年是华中师范学院建院30周年,为迎接30周年校庆,学校向校内外校友和师生广泛征文,用于结集出版《校友通讯》,并征集校歌歌词。这是现存史料记载的我校第一次公开征集校歌。

校报《华中师院》1983年3月7日第302期第3版

30周年校庆后,校歌歌词征集活动还在继续。1986年,校报上还陆续登出了几首较为优秀的校歌歌词,内容如下:

 

《华中师大报》1986年第395期第3版

王义廉,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华中师大报》1986年第398期第3版

于江,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

二、九十年代,遴选将定复又疑

20世纪90年代,学校提出90年代的师范大学应有新的风范。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学校决定再次征集“校训”、“校歌”。

《华中师大报》1991年3月8日第535期第3版

《华中师大报》1991年第553期

《华中师大报》1992年第556期

1994年,为了进一步加快校歌征集、遴选和创作工作,学校党委宣传部特邀请文学院黄清泉教授拟写了一首校歌歌词。经反复修改、加工和润色之后,形成《华中师范大学校歌(征求意见稿)》,歌词如下:

“南湖荡漾,桂子飘香。教师摇篮,华中之光。英才辈出,桃李芬芳。光荣传统激励我们奋发图强;教育方针哺育我们全面成长。求实创新,为人师表。春风化雨,教泽泱泱。我们的青春无限美好,我们的事业永远辉煌。祖国的重托,民族的希望,我们要造就时代的栋梁,我们要托起明天的太阳。”

《华中师大报》1994年12月8日第623期第4版

黄清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校歌(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后,师生员工和校友对其给与了较高的评价。也有老师对校歌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校报曾刊登了部分修改意见,比如“桂子飘香”可否改为“桂子凝香”、“华中之光”能否改为“华夏之光”等,以增强歌词的意蕴。也有老师新创作了校歌歌词。但由于诸多原因,学校没有确定并公布校歌歌词,当然就更谈不上谱曲了,校歌征集就此搁浅。

《华中师大报》1995年3月6日第627期第4版

三、新世纪,校歌征集再起航

2002年为迎接百年校庆,学校再度征集校歌,但依然未有定论。至2010年学校再度征集校歌,收到广大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热烈反馈。

《华中师大报》2002年4月30日第817期第1版

《华中师大报》2010年第1065期

《华中师大报》2010年11月20日第1067期第2版

四、2013年,千呼万唤始出来

为迎接110周年校庆,我校自2011年下半年起向海内外校友和全校师生开展了校歌歌词征集活动。为推进校歌创作工作,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词曲进行了修改、提炼和再创作,并多次上交校长办公会讨论审议,足见学校对校歌征集工作的重视程度。

2012年第22次校长办公会纪要

2013年第1次校长办公会纪要

2013年1月10日,学校发布《华中师范大学校歌试听版》,一时间轰动校内外。

《华中师大报》2013年1月10日第1127期第2版

经有关专家、教授和师生代表反复试听和修改,最后经2013年第14次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2013年6月25日,华师行字【2013】253号文件正式发布《华中师范大学校歌》。至此,华中师范大学校歌终于诞生了!

《关于颁布华中师范大学校歌的通知》

校歌词作者为汪文汉、段维、李遇春、卢雄飞,曲作者为陈朝汉。歌词、曲谱如下:

“南湖浪涌,桂香灵动,百年求索路,桃红李白映苍穹。仰望星空,立言立功,江山任指点,青春飞扬火样红。华大正葱茏,博雅为我宗,大爱生为本,长风送鲲鹏。”

华中师范大学校歌曲谱

每每回忆起校歌创作的岁月,词曲作者们都十分动情也很低调。汪文汉说道,“我们在歌词创作方面可谓费尽心神,真的是字斟句酌地修改”。陈朝汉表示,因为是依词谱曲,词的风格已经定下,难以作出调整,曲子的谱写就更加受限,历经反复修改和打磨终于把曲子定下,但我还是很忐忑”。

汪文汉,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段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政治关系学院党委书记

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卢雄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陈朝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当我们回望校歌诞生的历程,不仅为华师人爱校荣校、兼容包并的文化氛围所折服,也为华师人永不止步、追求完美的精神所感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师校歌的诞生是学校历史文化不断累积的成果,是华师精神的沉淀与传承。她不仅是新时代华师人的精神图腾,也是华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声名片。

(作者:程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