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华大故事 > 正文

西学东渐 夯基文华

编辑:档案馆(校史馆)时间:2023-06-05

华中大学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产生于中国的16所教会大学之一。华中大学较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她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历程。

华中大学起源于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昙华林设立的The Boone Memorial School,1873年定名“文华书院”。1890年,文华书院开设数、理、化、英、史、地、体、音、美等新课程。

圣公会主教文惠廉

文华书院校训

文华书院校歌

文华书院新生

1903年,文华书院设立正、备两馆,正馆即大学部,学制三年;备馆为中学部。1909年,文华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改名“文华大学校”,并将武昌博文书院和汉口博学书院的大学预科班并入。

学校教育要旨为:“注意泰西教育,兼顾中国固有国粹及文学,而借基督教主义增进人格。”学校开设神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和医学院,学生无论信教与否,均须参加宗教活动。

文华大学校门

1908年文华书院成立的全国第一支铜管乐队

中国童子军创立人严家麟(前排中)1935年7月率中国童子军代表团赴美参加庆典活动

1909年,美国韦棣华女士在八角亭阅读室的基础上创建文华书院图书馆,名为“文华公书林”。

文华书院早期图书室

韦棣华

1905年文华书院学生参加文华公书林开工奠基典礼

文华大学民主思想活跃,刘静庵、周苍柏、余日章、张纯一、卢春荣、韦卓民、康明德等大批师生,为辛亥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1906年5月,文华书院教师刘静庵发起成立日知会(会址在文华大学内),并担任日知会总干事。辛亥革命期间,文华大学校长余日章组织学生成立中国最早的救护伤员的校园组织“武昌红十字会”,奔赴武昌首义战场,救死扶伤。

刘静庵(1875—1911),湖北潜江人,辛亥革命功臣,民主革命者

余日章(1882—1936),湖北蒲圻人,黎元洪英文秘书

1920年2月,陈独秀在文华大学作题为《中国存亡与社会改革的关系》及《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的演讲,并于1920年9月在文华大学发展了中国第一个工人共产党员——校工郑凯卿。

郑凯卿

随着武昌博文书院和汉口博学书院的并入,1924年9月8日,华中大学在武昌原文华大学校址上成立,孟良佐任代校长。1929年,长沙雅礼书院大学部、岳阳湖滨大学相继并入,由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韦卓民任校长。

华中大学代理校长孟良佐

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

华中大学坚持“立足本位文化,放眼人类文明”的办学思想,聘请了一大批高水平中外籍教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31年华中大学全体教职员合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7月上旬,华中大学全校师生100余人登上小火轮,逆水启程。8月,西迁师生抵达桂林。1939年3月,迁至大理喜洲。

华中大学西迁往返路线图

华中大学当年在喜洲的校舍

西迁时期的合影(前排右二为韦卓民校长)

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在华中大学地下党的领导下,爱国师生团结一心,奋起投入到爱国民主运动之中。

华中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易声龙

华中大学地下党领导人张敏

张敏在华中大学发展的第一名共产党员李丽华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1951年6月7日,最后一名外籍教师离开华中大学。

1951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指示私立华中大学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合并,依照新型师范院校要求改制,改名为“公立华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