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风物 > 正文

华大校报溯源

编辑:档案馆(校史馆)时间:2020-06-07

英国马丁·沃克在其《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校报作为大学的见证者、记录者,在记录学校发展历程、传承校园文化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学生阅读报纸学习毛泽东思想

在华中师范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也不乏报纸的身影。1918年,中华大学创办了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的报纸《中华周刊》,教师任主编,学生任编辑,设有“特纪”“文艺”“讲坛”“通讯”等栏目,一周一期,全面报道了学校方针政策、教学计划、校友工作、学生活动等信息,该报直到中华大学西迁后,因经济困难和印刷条件限制不得已停办。五四运动中,中华大学又创办了《学生周报》,主要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1930年中华大学《中华周刊》报纸

学校的另一个前身华中大学同样办有各类报刊。例如,1938年华中大学在西迁桂林时,创刊了《华大桂声》,在迁到云南大理后改办为《华大滇声》,刊载有华中大学迁桂、迁滇旅途中的要闻、教授寄语、途中感怀等内容。1948年华中大学学生自发创办《学闻》(刊名由胡适题词),主要报道学校综合性新闻。此外,还有1952年在思想改造运动中产生的、不定期刊出的对内报刊,由华中大学校刊编辑委员会主编《思想改造》和由华中大学思想改造学习委员会主编的《人民华大》等。

华中大学在西迁途中创办的《华大桂声》和《华大滇声》

华中大学1948年10月10日发行的《学闻》创刊号

中原大学成立于1948年8月,1949年2月成立校刊委员会,出版校刊《改造》,同年8月,中原大学迁至武昌办学,武昌中原大学校刊编委会编印了校报《中大生活》,每周编印一期,以报道校园生活、刊登师生学习心得为主。

1950年11月4日武昌中原大学校刊编委会编印的第69期《中大生活》

这些报纸集中展现了三个前身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当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华中师大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校报,随校名的变更而数次改名,是目前学校各类报纸中持续时间最久、刊出数量最多的一种,近七十载风雨兼程,始终忠实地记录着华师的发展和传承。

一、 1952年创刊《华中高师》

1952年公立华中大学调整为高等师范学校,后更名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同年11月3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标志着学校已经完成定位师范的转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师范教育工作,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成立校刊编辑委员会,并创立校刊《华中高师》,也就是后来的《华中师大报》。

1952年《华中高师》创刊号

1952年11月26日,《华中高师》创刊号正式出版,4开6版,整张均用黑色繁体字铅印,在报纸的题头阐明了《华中高师》的任务旨在:为本校教师及准备为人民教师者提供教学服务,配合学校的艰苦奋斗和团结建校各项进度,指导学习,反映学习情况,介绍苏联先进科学、成就与经验,并运用报纸的批评制度,为办好人民的高等师范教育而努力。

在这份创刊号的头版刊登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自申的一篇文章,名为《<华中高师>出版要做些什么》,详细说明了《华中高师》出版的必要性和重要任务。他在文中写道:“我们的任务是要在中南区建立一所新型的人民高级师范,着重培养高中师资。如果没有一种刊物,作为全校师生员工教和学,研究和工作的指导,交流经验,发扬民主,团结师生员工,批判坏的,鼓励好的,那么学校的建设就会遭遇很多困难。”

此后《华中高师》每周出版一期,4开4版,版式为繁体字竖排。主要刊登四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师范专业思想,关中苏友好岁月方面的,集体或个人制定学习计划或心得以及各社团、各单位生活活动,并开设了第一个专栏“编辑部信箱”。

当年的校刊编辑部工作剪影

二、 1953年更名《华中师院》

1953年,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同年12月18日《华中高师》也随之更名为《华中师院》,由华中师范学院院刊室编,每星期五出版。

1953年《华中高师》更名为《华中师院》

1954年,在《华中师院》的基础上,华中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委员会办公室编的《教育实习快报》,专门用于指导实习生工作,且不定期刊出。

1954年华中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教育实习快报》

1955年,为了改进院刊工作,提高院刊质量,华中师范学院常委会决定成立《华中师院》编辑委员会,由高原、李定坤、黄学良、任钟印、张汉勋、刘绍文、张明辉、杨礼伯和承炎组成,高原任主任委员,李定坤任副主任委员。

1955年9月11日,编辑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明确了《华中师院》的任务是关心学生,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学生,帮助学校培养忠诚为祖国服务的、优秀的专家。

深受同学们欢迎的外语系报刊推广站

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国家时局变化,《华中师院》出版到1966年6月第414期停刊。《战斗报》《东风战报》《华师战报》《新华师战报》等报刊替代发行。

直到1974年,停刊8年之久的《华中师院》恢复出版,从第一期开始重新出刊,这一时期的校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拨乱反正及恢复、整顿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复刊后的第一期《华中师院》

从1953年到1985年,《华中师院》始终坚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教学、科研、管理的不断改进摇旗呐喊,在学校范围内充分发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传播信息、导向舆论、交流经验、活跃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成为学校和师生员工相互联系的桥梁,以及社会和校友了解学校的窗口。

校报曾经也是学生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图为学生开展“把报纸杂志送上门”活动

三、 1985年改名《华中师大报》

1985年8月5日,我校正式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1984年8月24日,《华中师院》改名为《华中师大报》,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1985年《华中师院》改名为《华中师大报》

1988年,《华中师大报》开始有了湖北省报刊内部准印证,编号为第24号。1998年12月30日第727期,《华中师大报》正式启用国内统一刊号CN(G)42-0012,1999年11月30日第753期,又改为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2—0812(G),公开刊号的启用是校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校报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1988年 《华中师大报》正式启用公开刊号

自1995年以来,校报不仅专门成立了学生记者团,培养了大批特长突出、素质全面的学生记者,而且全校师生都积极地参与校报的投稿,章开沅、邢福义、刘连寿等知名专家也在校报上发表不少文章,为校报增色添彩。

四、 2002年变革《华中师大报》

为增强校报的舆论引导力与文化影响力,2002年7月1日,《华中师大报》扩版,从小报变成了大报,共4版,黑白印刷。扩版后的《华中师大报》不仅版面更加活泼大气,而且内容更加新颖充实,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启发功能,赢得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认可与赞誉。

2008年4月30日《华中师大报》网络电子版正式推出,报网合一,实现了校报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化技术的新突破。至此《华中师大报》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载体形式发行,其中纸质版为旬报,十天一期,主要版面为学校要闻、综合新闻、校园生活和文艺副刊。

为了更好、更丰富地展示学校各项发展改革举措、教学科研成果、师生校友典型,2014年10月15日,《华中师大报》改版,从对开4版的大报改为4开8版小报,设有导读、要闻、文化、深度、校园、青春、评论、专题、国际、图片等版面,刊期由旬刊变更为半月刊,并开始彩色印刷。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华中师大报》已经刊出1282期。长期以来,《华中师大报》秉承“引导正确舆论,倡导高尚精神,创造优秀作品,服务广大师生”办报理念,切实肩负起舆论引导、交流信息、立德树人、弘扬新风、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及时展现了学校的改革发展进程和所取得的成就,生动呈现了华师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精神风貌,增加全体师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2002年扩版后的《华中师大报》

从《华中高师》到《华中师大报》,从繁体到简体,从黑白铅印到彩色印刷,从内部资料到公开出版,从纸质版到电子版,校报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的发展不断革新面貌,但无论在哪个时期,它始终是信息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正确引导舆论、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真实地记录了学校接续发展、薪火相传的光辉历程。

(作者:尹锦育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