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中师范大学桂中路的南侧,芳草茵茵,玉雕屹立,由周恩来题写的著名校友、“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的雕像立于广场中心,风霜雪雨二十五载,昭示着一段珍贵的革命历史,一种崇高的革命理想。
一、校友捐资贺校庆
1993年5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90周年校庆前,由华中师范大学校友总会起草并发出《致校友》的倡议信,信中写道:1993年10月2日是母校建校90周年大庆,届时敬请海内外校友组团或派代表返校参加庆典活动,在桂子山上的近二万名华师人期待着大家归来团聚,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捐资出力,在校园里留下具有永远纪念意义的标志,如为校史人物恽代英、何伟、陈时、韦卓民塑像等,为母校校园增添光彩。
华中师范大学校友总会成立于1988年10月
校友总会号召的“在校园里留下具有永远纪念意义的标志”的消息很快传开,海内外校友积极响应,港澳台校友会在会长邓缵绪的发动下,首先为校史名人雕像汇款3万元人民币。5个月后,华中师范大学校友总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在工作总结中公布,“在校园里留下具有永远纪念意义的标志”的活动,已收到海内外校友捐资数十万元,为恽代英、潘梓年、陈时、韦卓民塑像,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和创业精神。
二、恽代英雕像揭幕
1993年10月2日下午1点,作为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的恽代英雕像揭幕仪式,在学校桂中路中心景点区的草坪上隆重举行,海内外近百名来宾参加揭幕仪式,74位身披红色迎宾绶带、身着统一服装的礼仪队学生担任揭幕仪式的礼仪服务。
1993年10月2日,恽代英雕像仪式揭幕现场,左一为主持人晏章万
时任党委副书记晏章万主持揭幕仪式,他介绍了恽代英校友的革命生涯:恽代英(1895-1931),原籍江苏武进,湖北武昌人,1918年中华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中学部主任,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创办利群书社,后创办共存社。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28年底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6月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委员。1930年5月6日,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1931年4月29日被杀害于南京,时年36岁。
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晏章万和时任校长王庆生一起掀下红绸。一尊汉白玉的雕塑,勾勒了恽代英正气凛然的光辉形象,阳光洒在雕像上,一袭长衫、清秀儒雅的青年恽代英,配戴眼镜,手持书本,目光炯炯有神。
参加揭幕仪式的所有来宾一起向恽代英塑像鞠躬致意,缅怀革命先烈。当天下午还举行了潘梓年、陈时、韦卓民塑像的揭幕仪式,时任副校长孙启标说:“今天我们将他们的雕像立在校园,是为了赞扬和纪念他们的育人伟绩,为今天乃至后世的华师弟子树立师道楷模。”
三、广场命名之论证
虽然90年校庆时树立了恽代英雕像,但雕像所在的广场并未正式命名为“恽代英广场”,当时有种种称呼包括“喷泉边”“喷泉广场”“中心广场”“老图书馆前”等。
1995年,我校电化教育系大三学生唐学稳,在校报上发表文章《让五星红旗在“恽代英广场”升起》,呼吁对于老图书馆前广场一个适当的名称,他在文章中逐个分析现有的称呼,认为:“喷泉边”、“喷泉广场”显然有些粗浅,“中心广场”太欠缺个性,“老图书馆前”不太文雅,而“恽代英广场”则可以克服以上不足。
电化教育系大三学生唐学稳1995年4月25日发表在校报上的文章
唐学稳同学还列出广场命名的三大意义:一是广场有了一个正式的、统一的而又不失高雅的名称,避免了称呼上的混乱,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二是可以纪念我们的老校友、“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教育青年,陶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操;三是赋予广场以庄严含义,与举行升旗仪式这一严肃活动气氛相符。
20世纪90年代的恽代英广场
唐学稳同学的这一倡议很快得到了学校的认可,“恽代英广场”因立有恽代英雕像而得名,更因为恽代英作为历史上校友的杰出代表获得了华师人的一致认同,毫无争议地成为桂子山上一张响亮的名片。
转眼已过25年,时间的沉淀让历史更加清晰,岁月的流逝映衬出革命精神的永恒。金秋送爽,恽代英雕像静静矗立在恽代英广场的中心,昭示着我们:学校即将跨过115年的历史征程,百年学府将焕发活力,创新不息、求索不止。(编者注:本文写作于2018年)
(作者: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