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华大人物 > 正文

陈时与中华大学

编辑:档案馆(校史馆)时间:2019-04-01

陈时(1891--1953),字淑澄,湖北黄陂桃花庙乡陈家湾人。1907—1911年留学日本,先后在庆应大学、中央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宏文学院等私立大学学习,1911年获中央大学法学学士学位。此间,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并积极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反清革命活动。1909年,经黄兴介绍,在东京加入同盟会。曾在《民报》上发表多篇革命的文章,从事革命宣传。他一生矢志教育,不谋官禄,生活俭朴,是民国以来国内杰出的教育家之一,有“清苦的教育家”之誉。

陈时

陈时校长全家福(中间为陈时校长与王夫人)

一、毁家兴学

1911年,陈时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即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担任湖北省军政府财政司秘书。但他坚信“人才是国家的财富,教育是治国的根本”,所以在他的竭力说服下,其父亲和伯父先后捐田200石,白银3000两,官票5000串,家藏书籍3000余部(册),同时还获得了部分友人的支持和帮助,经过一番筹备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于1912年5月3日正式诞生,校址在武昌粮道街。学校开始名为私立中华学校,分设男女两部、中学部。陈宣恺先生为校长,黎元洪先生为名誉校长,陈时先生为代理校长,但实际上学校对内、对外的行政与交道,均由陈时先生负责主持。

中华大学校门

1915年3月,经教育部正式认可,定名为“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图为中华大学校徽

中华大学校训

二、武昌新文化运动中心

1917年11月,陈宣恺先生去世,由陈时继任中华大学法人代表兼校长,时年仅26岁。陈时任校长后,制定了“成德、达才、独立、进取”的校训,聘请了黄侃、刘平等著名学者和施洋、恽代英、黄负生等进步教师到校任教的同时,还聘请了康有为、章太炎、蔡元培、杜威、何尔康、泰戈尔等一批中外思想家、学者到校讲学,在武汉地区兴起讲学风,学校成为武昌著名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学校规模也因此得以不断扩大,附设小学、初中、高中3部,大学先后办有文、理、法、商及师范专修等科,学生近2000人。

中华大学教职员合影

三、不顾个人安危 支持学生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中华大学“互助社”同学为骨干,他们发起了各校同学群起行动。5月9日,武汉地区各校学生代表聚集中华大学,商讨声援北京学生运动。由恽代英起草《武汉学生团宣言书》。10日,各校代表在中华大学举行茶话会,恽代英代拟致北洋军阀首脑、督军、省长、北京各大学校长的公函。参加武汉学生团的学校达到18所,学生达4300人。运动期间,北洋政府两湖巡阅使兼湖北督军王占元先要求陈时先生“对学生要严加管束,不得再生事端”,后则派何佩蓉、程定远等人威胁陈时先生,要学生不再在中华大学集会,否则即予关闭停办。对此,陈时先生坚决拒绝,以致受到当局的通缉。

恽代英

四、龙王庙上立学府 禹王宫中育英才

1938年日寇入侵,陈时先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决定将大学部及附中西迁。12月底,中华大学在重庆复课,迁渝初期,原有的经济来源全部中断,学校面临空前困难。为此,陈时校长到处募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的经济状况才略有改观。抗战期间,即便办学条件异常艰苦,陈时校长仍邀请郭沫若、邹韬奋、陶行知、冯玉祥等有影响的进步学者、名流到中华大学演讲,使中华大学成为一个民主讲坛。

重庆禹王庙中华大学校门

陈时当年在重庆办学时的住宅

后排二层楼房为中华大学在重庆办学时的教学楼

1946年春,全体师生员工由渝迁回武昌旧址。1949年,中华大学教授会、助教会、职员会、工友会、学生会相继成立。5月,武汉解放,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华大学物理实验室

中华大学图书馆

陈时先生是现代著名教育家,他把一生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素有“辛亥革命百岁老人”之称的喻育之曾撰联评价曰:“末代有斯人,不当官,不谋利,兴学毁家,作育楚材输国用;盛世多善政,言必行,行必果,雪冤平狱,高悬秦镜比河清。”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评价陈时为:“毁家兴学,淡泊名利,作育英才,鞠躬尽瘁,一带斯人,爽也不昧,高风亮节,师道永继”。

陈时为国家培养高等教育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创办了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率先完成了历史使命,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确立了其不可磨灭的地位。

(作者:王汉华)